English

儒家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

2004-03-07 14:22:00 来源:博览群书 心 竹 我有话说

大约以1990年为标志,曾以“启蒙者”自矜自持的中国知识界,一夜之间对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为似乎变得不那么自信了。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民间性、同人性刊物虽背景各异,却几乎是争先恐后地以“反思”相标榜。《学人》《社会科学季刊》《原学》《中国文化》等,或以学术史清理相期许,或以学术规范建立为使命

。对这一风向之转,李泽厚先生颇不以为然。也许是稍稍后出的缘故,《原道》的定位却强调前述诸刊避之唯恐不及的思想性。

这样的风格与进路使《原道》虽力求学术的工稳扎实,却又力戒汲汲于细部的胶着凝滞。学术范型的建立固然紧要,但思想范型的更新更为急迫。因此,关键的是通过具体的研究技而进乎道,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从创刊起,《原道》便以多少显得有些幼稚和迂阔地追问:“五千年来一以贯之而至今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在这样的执着中,《原道》重视强调传统资源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问题,认为我们所面对的首先是现实的问题,而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

这样一种风格旨趣实际并不只是属于《原道》。在当时的知识界,蒋庆、盛洪等人的研究也体现着同样的自觉。

蒋庆总体上都主张回到历史上的“书法”、“师法”、“家法”内部,“以中国解释中国”。蒋庆不同意牟宗三一系“新儒家”苦苦论证由“内圣”开“外王”的做法。在他看来,儒家的“内圣外王”实乃是“一平列的结构关系”。“开出新外王并不是开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而是开出体现儒家政治理想与价值原则的政治礼法制度。这一制度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有重合也有区别。”蒋庆认为,“王道”是中国政治应当走的路,也是能够走得通的路,呼吁国人继承孔子的王道理想,吸取《春秋》公羊学中的政治智慧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创立中国式的现代政治制度。

盛洪则认为,反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有形制度一直没有太大争议,有争议的只是引进何种何国的西方无形制度。他认为,中国的制度结构应该是“西方的有形制度与儒学传统的无形制度构成的制度结构”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外来的有形制度更容易在本土‘生根’;由于有了‘根’,这一有形制度更能有效地运转。”

《原道》主编陈明关注的是儒学与民族的关系和在当代的意义。他认为,传统与民族生命是“表达/塑造”的二重关系。作为表达,它反映了民族的意志、需要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认知;作为塑造,它是民族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自觉把握、调整与建构。当代中国文化的危机根本上讲就是,在儒家文化于近代式微以后,我们不仅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这一“表达/塑造”功能的话语系统,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它的建立首先需要挺立起我们自己的主体性。因此,他将《原道》的立场、责任和旨趣总结为:探讨中国历史的一贯性和思想的内在性,从文化与民族的内在关联中重建这样一套话语系统,以应对现代性、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民主化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因此,《原道》虽公开高举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但又反对将文化的作用过分夸大。正如陈明所言:“将保种、守土之责统统归诸文化,是不是有点荒唐?文化最繁荣即意味着军事最强大,那希腊城邦何至败给马其顿人?制度的责任要哲学家负责?但这确确实实就是我们民族近代以来的共识。这种潜意识甚至形成了为左派和右派共同接受的理论模型。”

所谓“继承启蒙情怀,扬弃启蒙话语”(创刊不久陈明接受陶林采访时语)看来可以如此理解:从外部讲,指它要带着热情、理想和责任,在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应对中从事当代文化的建设,从而保持着与八十年代精神上的连接;指它不再预设西方某家某派学说对于解决现代性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问题的普遍性有效性,而强调从中国历史的一惯性和民族的内在性出发,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博采众长自铸伟词。从儒家传统内部讲,启蒙情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精神;而启蒙话语则因包括许多具体特定的内涵,许多的部分都应该根据今天的情境进行反思。试想:胡适、陈独秀、鲁迅乃至李慎之等人对传统文化激烈批评与脱亚入欧时日本知识界对儒学的攻击、台独分子对儒学的诅咒是一回事么?其同何在?其异又何在?在文本典籍中所积淀的,不只是命题,更有古圣先贤的意志和智慧。只有在与它的这一层连接中,我们才可以对胡、陈、鲁、李作为爱国者、民族魂的所以然之故作出深刻说明。而我们自己也才可能“法圣人之所以为法”,最大限度地开拓民族生命发展的可能维度。这一认识在当时反思“五四”的风潮中可谓高标特立。

当然,关于《原道》也就少不了反面的意见和评价。有学者认为这种伴随着“国学热”而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会妨碍对西方文化的横向移植和吸收;也有学者担心这种倾向会把马克思主义摒弃在社会主义新文化之外。事实上,当代文化的建构有如拼图,没有哪种观点立场能够包打天下,“全豹”的彰显,有赖于各方的互动互补。应该说《原道》的作者群还是基础广泛的,李泽厚、庞朴、叶秀山、陈来、郑家栋、刘军宁、何光沪等等均可谓一时之选。

1999年至2002年,《原道》第五、六、七辑先后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三辑的鲜明特色是陈明等人与新自由主义、新左翼等思潮展开了对话和交流,而这正是《原道》所期待的。2002年,对《原道》辑刊来说,更有意义的一件事是原道网站(www.yuandao.com)的开通,这样就把“原道”的思考探索延伸到互联网,为广大同情赞助认同归属中国传统文化的网友提供“一个讨论心得交换信息的茶室;一个结交天下有识之士的管道;一个参与各种文化论争的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